想请你吃糖呀
阿花的烘焙坊出了新品,给6个月以上婴儿吃的零食“溶豆豆”。
这个产品在网上、在婴幼儿用品店都能买到,我在丽家宝贝买过两盒,说是韩国进口的,又贵又难吃,品相也难看,都是碎末末,小丸子不爱吃。最终我把它们扔了。
但阿花做这个溶豆豆,模样讨喜,味道清新,入口即化,而且我知道她确实是用好奶粉做的。
她寄了两盒给小丸子,当天晚上我俩一起吃掉半盒,就跟吃花生米似的停不下来。吃起来毫无心理负担,非常轻的一小颗,转化成脂肪估计也只有一点点。
吃完了,我觉得无功受禄寝食不安,发个朋友圈吹捧一下吧。
朋友M留言后,我马上私信她:“告诉我你的快递地址,我请你吃糖。”
我想买一份阿花做的牛轧糖让她品尝。阿花做的牛轧糖和雪花酥确实好吃,去年吹捧文在此(牛轧糖的诱惑),在这隆冬季节,阿花终于又开始做这个产品了。
M回复说:“啊啊啊,那怎么好意思呢?我随口说说的。千万别麻烦。”我说:“不麻烦不麻烦,确实好吃,快说地址。”她:“真的不用,心领心领,不然以后都不敢给你朋友圈评论了。”
只好作罢,不然我就成了王小宝第二了: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好意。
这位朋友让我想起高一时的我和我的同学。
我小时候主要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。他们是特别传统的一辈人,辛劳一辈子,经历过许多苦难,他们自立自强,在生活中决不愿意恳求别人,不接受别人的好,不接受别人的馈赠。这种观念影响了我。也不光是他们,还有我读过的书,受过的教育都是这样的:予人玫瑰,手有余香;给予比接受快乐;自立自强,自己搞定一切;要别人的东西,接受别人的帮助,都是耻辱的。
这种思想从小到大指导我的行动,直到高一时的那一天。
午间休息,有同学带了点心和瓜子来,招呼大家吃,其他同学都嘻嘻哈哈来吃,只有我说:“谢谢,不用了。”有位姓杨的女同学对我说:“他是真心邀请我们吃的,为什么要拒绝呢?我发现别人给你任何东西,你都会拒绝。我觉得这样子不好。很多时候,我们可以接受别人的好意的,你知道吗?”
这番话触动了我。在这之前,我没觉得拒绝别人的礼物、帮助有什么问题,还觉得自己不沾别人一点好处是品德高尚,很有节操。
我开始想自己为什么会这样,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毫无负担的“接受”。
我在待人接物的时候总是过于考虑别人,对别人好,哪怕是力不从心时委屈自己。同时又害怕从别人身上获得什么,因为从小被老一辈教育不要拿别人的东西。我想可能是由于自卑带来的恐惧,怕自己还不起人家的“情”,同时也说明自己的胸怀不那么宽广。
我感谢少年时代杨同学对我说的话。如果要评选“对你一生影响最大的十大时刻”,这一刻绝对要算上。
我庆幸自己当时就能够开始有主见地思考这个问题。有同理心,总想给予,总想帮助别人,这是美德,同时,能够接受来自别人的东西,也是一种自信,相信自己有能力回报别人对自己的好。
从那以后,我尝试着接受同学们的好意,也在能力范围之内帮助他们。包括在工作后,我把别人的馈赠当做友好的表示,而不是当做对自己“施恩放债”。
学会接受,成为我一生的必修课。把恩情当做动力,即使不能立马回报,也督促自己不能忘记,越久的回馈越是证明自己在成长,在慢慢成长为一个有力量的人。
年岁渐长,我对“接受”“给予”的认识在变化。选择“给予”,不意味着一定要对等的回报。将心比心,我是这样,别人也一样。可能有的人有的时候付出那一刻就想着未来收回来更多,但更多的时候,我们付出——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,只是因为我们想帮别人,想给予别人一些快乐,从而自己的内心也觉得丰盈快乐。
尤其是我真的喜欢一些人,在求学中、工作中、生活中认识的,能力强或者人好,只要占一样,我就觉得此人可喜可爱,想喂他们食物,想分享好东西给他们。如果两样都占,还能独立思考,爱智求真,那么,我连时间都想给他们。I really enjoy spending time with you .My sweetheart.只要你不嫌弃。
就像我想给M牛轧糖,真的就只是因为我觉得阿花做的牛轧糖很好吃,想跟我喜欢的人分享。买一个朋友手工做的好东西,把它送给另一个朋友,这事儿简直太让人开心了,就是这么单纯的出发点。除非真的不喜欢吃或者怕变胖。
“接受”“给予”都是美好的事。有人会误解,在这个过程里,自私地不断从别人身上获取而自己不做任何付出,也有人像我以前那样,过分地给予而从不接受,这都是失衡状态,不是健康的人际关系,也不会长久。
M,我只是想请你吃糖呀。
往期链接: